欢迎访问中国企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小厦的非遗研读笔记——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

发布时间:2024-09-24 10:33分类: 浏览:226评论:0


导读:小厦的非遗研读笔记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在历史的长河中非遗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之路接下来同学们请跟紧小厦的步伐和我一起踏上这场非遗之旅沿着历史的脚印探寻那些深藏在民间的...

小厦的

非遗研读笔记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

在历史的长河中

非遗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

照亮了人类文明之路

接下来

同学们请跟紧小厦的步伐

和我一起踏上这场非遗之旅

沿着历史的脚印

探寻那些深藏在民间的文化瑰宝

感受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技艺与智慧

让我们与非遗共舞

共同领略

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历史渊源

明清时期,阿细人的跳乐舞步简单,一步一拍掌,伴奏乐器为三胡、葫芦三弦、树叶等,晚清时期,“跳乐”道具出现了“响板”。民国初期,阿细跳月乐器出现了竹笛,葫芦三弦变成了木制小三弦,舞步也从一跳拍掌的单腿“颠跳步”击响板改为击掌而跳。有了相对固定的舞步和伴奏乐器,于是形成了阿细跳月“老人舞”的雏形。1945年,舞蹈家梁伦先生在弥勒西山采风,被阿细人的“跳乐”所折服,又见这种“跳乐”多在月明风清的夜晚进行,故为之取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阿细跳月”,并一直沿用。

主要内容



阿细跳月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山一带,在弥勒市彝族阿细人聚居的村寨及泸西、陆良等地广泛流传。阿细跳月舞蹈以“三步乐”为基本舞步,节奏多为五拍乐句,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时,人们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或大圆圈,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跃和鲜明的队形变化,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特色。

主要传承人及保护单位

段正荣,1968年受家传影响学习阿细跳月等民间歌舞、器乐,19岁时段正荣已全面掌握“阿细跳月”等阿细民间舞蹈的基本套路及动作要领,伴奏乐器更是弹奏娴熟,技艺高超,让人“听到三弦响,脚杆就发痒”,在彝族阿细人村寨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彝族群众公认的“阿细跳月”民间舞蹈传承的代表,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6月7日,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5。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弥勒市文化馆获得“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阿细跳月

节奏热烈欢快

动作豪放粗犷

舞姿矫健飘逸

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是彝族山地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增强民族团结

加强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

END

1

来源|人文教育学院

文稿|杨新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排版|刘学雯 吴甜甜

指导教师|李丹妮

图文校对|陈美惠 王雨桐 李菲菲 朱婉茹

责任编辑|阚捷

审核|王莫楠 赵云龙

责任部门|校党委宣传部

标签: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