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三部中式美学纪录片,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周末探寻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感受其独特的宁静与和谐。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四季播出,每集只有5分钟的时间,它把陶鹰鼎描述成是“一只有着胖胖腿的鹰”;把唐代仕女俑描述成“大唐的一枚胖妹子”......巧妙地用网络语言拉近了古早文物与现代人的距离。
片里讲述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是万里挑一:摄制组走遍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最终从千余件珍贵文物中精选出100件国宝。
它们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跨越 8000 余年的时空,蕴藏着几千年之久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余温,历经漫长岁月,历尽艰辛来到世人的眼前。
这部纪录片将这些曾经高不可攀的“老祖宗”,变成平易近人的“小宝贝”,它们纷纷化身为我们的近邻密友,你言我语,你唱我合,讲述着那些从未被仔细聆听过的故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复类纪录片,共三集。重点纪录故宫书画、青铜器、陶瓷、漆器、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它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一板一眼地介绍与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中“庙堂”与“江湖”的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之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当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炫目的光彩之时,我们不应忘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匠人为之付出的汗水与艰辛!他们勾连起了古与今两个时空,传递着古人和今人的对话,寓远大于绵巧。
《河西走廊》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正片共10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从汉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历史。每集都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包括“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和“宝藏”。
与中国大陆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不同的是,《河西走廊》大量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编导用电影化的手法,在每一集中选择对应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再现历史。为了拍摄该片,20多名相关学者为该片制作了43万余字的学术资料,制作团队辗转中国10个影视基地,共拍摄230场情景再现,动用了近千名群众演员。
这部纪录片撷取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令人震撼。
快带孩子一起看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