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时代,企业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4-12-11 10:30分类: 无 浏览:164评论:0
自2024年12月1日起,依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广应用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的公告》,全国将正式推广应用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简称“数电发票”),标志着我国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进入新纪元。
继2021年12月1日广东省、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三地率先试点推广数电发票之后,此次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是税务部门深化数字化转型的又一重大举措。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税务部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坚定决心,也彰显了其在实现高效税务管理上的卓越执行力。
数电发票的全面推广,将为纳税人带来更便捷、更安全的发票使用体验,同时为税务机关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税收征管手段,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远光软件依托多年企业数字化实践以及数电票应用服务进行深入分析,对企业如何洞察局势、积极拥抱变化,加速数智化转型、迈向世界一流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考。
管理重心从“票”本身向“数据”转移。企业过往聚焦发票物理实体管控,如今更注重围绕数电发票蕴含的数据要素挖掘价值、透视业务。同时,跨部门协作愈发紧密,形成以发票数据为核心的协同工作模式。
传统税控专用设备领取、发票领用与分发、发票打印、邮寄、盘点等流程将成为历史。数电发票实现了在线开具即交付,受票方线上实时获取。此外,发票查验、报账模式也发生了变革,数电发票的推广促进了发票全流程自动化处理。
数电发票重塑了企业成本布局。数电发票舍去税控设备依赖,依托电子发票服务平台一站式作业,大幅削减企业在设备运维、介质管理方面的成本,企业将有更多的精力聚焦发票管理核心。
财务入账依据从纸质凭证转变为电子数据。数电发票采用电子数据存储方式,摆脱了对纸质档案的依赖。企业可以将会计档案存储在服务器中,节省了大量的物理存储空间,同时确保了档案管理的高效与安全。
在数电发票全面推行、财税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远光软件分析了数电发票对企业的深远影响后,认为“以数驱动”应成为企业数电发票管理的核心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驱动发票管理流程优化。企业应抓住数电发票推广契机,优化发票管理流程,分析识别断点、整合流程链路,推进流程自动化改造。
二是驱动财务管理精细化。借助数电发票数据所反映的业务信息,洞察业务逻辑、发现市场趋势,助力企业合理资源配置、精准把控风险,科学运营。
三是驱动内外协同高效化。对内打破部门数据断点,对外促进合作伙伴信息共享,提升沟通协作及产业链协同效率。
四是驱动合规风控强化。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监测分析数电发票运行过程,防范各类合规风险,增强集团整体管控能力。
全面摸排梳理企业发票业务管理现状。企业应提前了解各业务板块开票业务场景、涉及的特殊票种、开票数量、开票高峰期、信息化支撑情况、网络情况等信息;明确企业及各单位与税局交互方式,统一规划与实施。
明确属地税务局办理开通数电发票、开通乐企直连通道相关政策,重点关注各地关于过渡期的差异化要求,对照属地政策,自查准入资质,按要求准备申请材料并进行后续开通测试。
企业和税局构建直连通道,借助企业端发票应用系统对接乐企数字化开放平台,实现开票信息、申报数据等发票相关内容实时直传税务机关,强化数据流转时效性,提升发票管理效率。同时,企业交易数据可借此通道同步至财务端,实现高效协同。
三统一:通过发票管理平台,实现政策、流程、数据标准“三统一”,消除内部信息孤岛。
全链路:构建发票管理平台,覆盖从开票到交付、从收票到归档全链路环节,实现发票全程在线监管不落地;借助自动化的手段实现发票开具即交付、接收自动入池、确认后智能生单发起报账、报账即核算的全链路自动化处理;
一体化:以数电发票数据为纽带,贯穿业务、财务、税务、档案各环节,实现人票关联、业票关联、账票关联,构建业财税档一体化协同管理;
促生态:通过发票管理平台,优化与供应商、客户的协同管理,在开票收票环节优化交互体验,如供应商依据订单自动开票、客户线上便捷反馈发票问题,将数电发票数据融入供应链生态,携手上下游伙伴降本增效。
纸电混合过渡期,企业面临系统整合难度大、信息录入格式不同、数据比对与匹配逻辑不同、归档标准与流程不同等管理难题。对此,企业应及时建立双轨并行过渡管控机制。于流程层面,梳理纸电开票规范,制定统一操作指引;于管理维度,设立纸电一体化集中管控平台,整合纸电发票信息,专人专岗监督,保障过渡期税务工作平稳有序。
统筹推进《发票管理办法》《发票管理业务规范》等制度类文件,界定各部门职责边界,细化各岗位在发票管理各环节职责权限与操作细则,保障工作规范开展。
全面梳理财务报销、税务申报、档案管理等与发票紧密关联流程,剔除纸质依赖环节,重构契合数电发票流转特性的标准化流程。
借助要素化、标签化的数据呈现,税务机关能精准穿透监管企业经营数据,强化税源管控。企业应细化税务风险管控颗粒度,主动规范税务业务处理,精准预警风险防控,严守合规底线,从被动应对检查转向主动自查自纠。
作者:郑春颖
责编:钟君梅、苏凤
标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