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企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事关国企改革!国务院国资委最新部署

发布时间:2024-11-11 10:46分类: 浏览:210评论:0


导读: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9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三次专题推进会。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表示,目前已是9月底,距离年底只有三个...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9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三次专题推进会。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表示,目前已是9月底,距离年底只有三个月时间,深化提升行动整体进度已过半程,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推动改革。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确保今年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


要点概览


1.已经批复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共112个项目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2.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3.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发展战新产业 防止过度竞争和“内卷”。

4.围绕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开展更多高质量并购。

5.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

6.强化创新包容,对创新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即使只证明此路不通,也应予以肯定。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3年第三次专题推进会现场。中国证券报记者 刘丽靓 摄


已批复112个项目

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王宏志表示,深化提升行动仍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持续深化改革,近期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改革举措。


在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王宏志表示,要注重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研发实力雄厚的中央企业和地方重点国有企业,要用好相关支持政策,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


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国务院国资委已经批复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共112个项目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相关单位要抓紧启动这项工作,尽快落实。


要强化科研人员激励。积极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要赋予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允许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


同时,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的政策和机制。并促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鼓励通过区域性综改试验等载体,推进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支持地方国有企业积极参与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


围绕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

开展更多高质量并购


在优化布局方面,王宏志表示


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完善发展政策和治理模式,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发展战新产业,防止过度竞争和“内卷”。


二是充分发挥链长作用。健全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其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积极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C+等,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四是突出主责主业、做强实业。完善企业主责主业动态调整制度机制,围绕“三个集中”明确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整合优势资源发展核心主业,严控非主业、“无关多元”投资。要高度重视发展实体产业,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五是加大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力度。围绕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开展更多高质量并购,做好并购重组后整合融合,积极推动“两非”“两资”有序退出,完善退出绿色通道,腾挪更多资源发展战新产业、推动科技创新。


到2025年国有企业

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


在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方面,王宏志表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要在“刚性兑现”“提质扩面”上下功夫。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要在“更广”“更深”上下功夫。


他提出,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要防止只有制度、没有动作,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尚未开展该项工作的企业,原则上都要在年底前真正行动起来。同时要防止简单以调整退出比例划线、搞“一刀切”,真正体现强激励硬约束。


在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方面,王宏志表示,各级国资委要认真研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的工作机制,强化在科技创新、战新产业发展、重要资源要素配置等重点领域的战略协同,加强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王宏志表示,可考虑以科技创新作为切入点,强化创新包容,对创新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即使只证明此路不通,也应予以肯定。


来源:中国证券报

END

声明

气压公司

本微信公众号推送稿件除注明原创内容之外,其余稿件文字及图片均会标明出处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023-65237515

长按扫码  关注我们

重庆气体压缩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