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大会分享11丨这场圆桌论坛深度探讨低空经济应用及服务场景,信息量很大!
发布时间:2024-10-25 15:16分类: 无 浏览:128评论:0
近日,在“凤凰羽丰 智领低空”首届低空经济创新引领大会中,由交控科技承办的“低空经济应用及服务场景”平行论坛圆桌讨论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兼前沿创新处处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大新作为主持人,与来自星展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磊、山东龙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则允、信天智行(天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CEO丁元沅、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策划总监宋亚文、北京埃福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等嘉宾,围绕低空经济的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为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以下是各位嘉宾的精彩观点:
田大新:低空经济需要统一的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有了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低空经济才能更健康、持久发展。
韩磊:做好应用的拓展首先要考虑经济性,从用户端到设备的生产、运营,各产业链的合作伙伴才能实现共赢。
杨则允:在应急领域,无人机成为了刚性需求,一旦发生火灾,无人机从侦查到灭火都能迅速响应。
丁元沅:作为技术赋能者,我们通过多机协同版的机载侧自主飞行系统,为高频次、高密度、高复杂度的低空运营带来降本增效价值。
宋亚文:低空经济,核心在于人的流动、物的运输、资金和信息的高效流转。
张强:在初期市场未明时,可优先选择量产路径,即便初期牺牲部分性能,长远看成本优势和质量的提升将形成良性循环。
向右滑动依次为:田大新、韩磊、杨则允、丁元沅、宋亚文、张强
以下是现场精彩内容的摘录,经编辑发布:
主题一:场景运营的需求点、应用点及实施策略
主题二:场景应用未来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价值
主持人田大新:近年来,低空经济产业不断涌现出新的需求,这些需求依赖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实施策略,大家可否列举一些围绕低空经济发展的应用场景和实施策略?同时,围绕未来低空经济发展态势,大家有什么见解?
韩磊:星展测控主要做两方面业务,专注卫星通信与无人机技术十余年。
关于应急场景,无人机亮点在于长航时能力,支持近10余小时飞行,结合卫星通信,实现大范围长时间巡检,数据实时回传,弥补传统视距内操作局限,广泛应用于应急、林草及海试巡检。另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应用在逐步探索,如长航时无人机助力南太平洋金枪鱼捕捞,提高捕捞效率,替代高成本直升机作业。
我们认为低空经济下,要做好应用的拓展,首先是经济性,从用户端,到设备的生产、运营,各个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们都能共赢,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杨则允:我们主要关注应急领域的需求,特别是森林灭火这一“卡脖子”问题。在应急领域,无人机成为了刚性需求,一旦发生火灾,无人机从侦查到灭火都能迅速响应,市场反响良好。
我们的运营模式并非简单地将无人机卖给应急或消防部门,而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将飞机、灭火弹和后台数据整合为一个作战单元,只需一辆车到现场,即可完成所有工作,且能在森林中连续工作三天无需补给,包括充电和人员食宿。最后,我再分享下运营模式:不仅要提供产品,还要跟进服务,确保产品在运维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目前,我们在山东已建立示范点,并在湖北、广西、贵州等地推广。
丁元沅:信天智行是一家特别年轻的初创企业,去年成立,我们的主力产品是做多机协同版的机载航电,相当于是自主飞行系统。
从场景运营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场景的技术赋能者。中长期来看,低空经济会将会形成高频次、高密度、高复杂度,异构航空器融合运行的这种场景。这时,安全和效率就成了头等大事。现在都在谈低空的空域管理,但万一系统出现数据链失联,失效怎么办?需要有个应急方案,如果没有地面空管,我们能不能临时把管控权拿过去,让周围的几十架飞机安全有序的应对,这是我们短期切入的最重要的场景!
宋亚文:主办方对三个讨论主题的设计很精妙。我们要思考回答三个问题,第一,飞到空中干什么?即市场方向。第二,飞上去如何产生收入,即商业模式和价值。第三,如何形成真正盈利,即如何降本增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这是我对这三个主题的理解。
对于第一个问题,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者,北京市政总院对低空经济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人的流动、物的运输、资金和信息的高效流转,这构成了作为经济活动的四个要素。低空飞行归纳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目的,一是点对点完成对人或物的运输,二是飞行过程中产生有价值的空中动作。
关于第二个问题,北京市政总院综合甲级资质覆盖了国民经济21个大类行业,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低空经济需求。从海南物流到茂名海洋牧场,从云南乡村振兴到江苏城市更新,市场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简单分几大场景就能回答清楚。要形成市场价值或者商业模式,要形成收入,我们从本质上总结了“急、难、险、高”四字诀,就是对时间紧迫的运输、人力难及的作业、高风险的任务、高品质体验和高效率服务,符合这几点,都能转化为商业价值。
第三个问题,即使商业变现了,到底能不能真正形成利润?北京市政总院特别重视项目对包括项目功能、定位、投融资、商业开发、运营、可持续等九个维度的前期策划。通过深入精细的策划,尤其是全生命周期的统筹谋划和运营优化,包括绿色金融、数据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和降本提效,确保利润最大化。
张强:我们深耕AI领域,尤其在轨道交通领域,像无人驾驶这些都有涉足。关于场景需求,有人说用新技术例如大模型和无人机分别重塑各种场景,但新技术在某些场景的应用势必存在短板。
在我看来,低空无人机最适合解决三类问题:一是人难以到达的地方,比如电力巡检、火灾救援;二是高风险的区域,比如地铁隧道的高压电区,无人机能安全高效作业;三是提升效率,大面积巡检或服务,无人机速度快、覆盖广。我认为在新需求、新场景下,需要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一些新技术来应对挑战。
主题三:场景运营如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服务质量?
主持人田大新:的确,低空经济发展会催生诸多新的产业需求,产业新需求进一步带来很多应用场景。刚才几位嘉宾一起回答了关于产业需求和应用场景的问题,现在我们进入第三个主题。有嘉宾曾提出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有这么多好的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但是怎么才能够真正做到“降本增效”和“提高效率”呢?我们如何才能够发挥低空技术的综合效能以提升一些行业应用服务水平,例如在野外、城郊或人员难以抵达的环境下提升应急处置、灾害救援等应用的效率。请各位嘉宾立足自己的业务领域谈一谈具体的看法。
韩磊:刚才前面的领导提到无人机服务的概念,但往往政府采购仍偏好资产而非服务。对于如何提升效率的问题,服务化能激励企业在服务上下功夫,服务不佳无收益将迫使企业降本增效,而购买资产则带来后续维护运营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呼吁政府多采购服务。
作为企业来说,我想有几点可以降本增效:一是集约化管理,利用远程飞控减少外场人员,降低成本;二是智能化升级,如森林防火巡检,结合AI技术精准预测与航线规划,实现降本增效。同时,企业转型服务需构建完整运行体系,尤其在服务上加大体系化投入,才能长久为行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杨则允:我觉得提升效率必然带来成本的降低。对于如何改善服务?以山东海岸线监控为例,我们通过100架无人机蛙跳式巡检,20分钟内完成1000多公里海岸线监控,这得益于强大的后台数据管理和模块化设计。这种模式不仅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无论是高速公路、石油管道还是电力巡检,都能以同样模式实现高效作业。
同时,模块化设计确保了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一旦出现问题,轻松替换模块,不影响整体运作。因此,提高效率不仅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更是提升服务质量和运维能力的基石,最终我们能在实际应用中赚取更多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
丁元沅:这个问题特别适合我们公司产品的愿景,我们多机协同版的机载侧自主飞行系统最终目的就是帮助低空运行降本增效。这源于我在美读博时的发现和思考,那时美国众多机场不在空管雷达覆盖内,只能依赖低效的程序管制。我们就想提升机载侧的智能化水平,让飞机自主探测、避让,多机协同和自主排序,迈向数智飞行规则,最终达到空域自治。
该系统主要目的就是在高频次、高密度、高复杂度的低空运营中,助力降本增效。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无此系统,低空运营回收成本需十年以上,且年运行时长惊人。但加载我们的系统后,航程效率提升50%,成本降低2%,投资回报周期近乎减半。作为技术赋能者,我们为低空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价值。
宋亚文:我进一步谈谈低空经济中运营主体的成本优化思路。运营主体分为重资产与轻资产主体,运营成本可分为人力、资产、技术和资源占用四大类。
针对人力,提升员工素质或推进无人化可降低成本。在资产层面,运营主体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重资产(购买无人机等)或轻资产(购买服务)模式,关键在于明确需求并寻求性价比最优方案。技术方面,无人机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资源方面,除了降低资源占用成本,我们更需要创新模式,如借鉴TOD、EOD理念,将基础设施运营与产业资源、自然资源等融合利用,通过生态协同和共赢创造新的增长点。例如,通过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为物流、人货匹配等赋能,促进产业间融合寻求新的机会,这是我们在低空经济中降本增效的新思考。
张强:关于降本增效我也提供另一个视角,我深耕无人驾驶领域多年,记得2018、2019年,激光雷达价格高到百万,如今却降至几千乃至更低,这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标准化及规模化生产的双重推动。低空产品的迅猛发展,也必将吸引优秀企业和顶尖人才,推动行业标准化、流水线作业,从而大幅降低成本。在初期市场未明时,我建议优先选择量产路径,即便牺牲部分性能,长远看,成本效益与产品质量将显著提升,随着使用量增长,需求与成本优化形成良性循环。最终,降本增效会在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的互动中悄然实现,不仅不减少利润,反而促进利润与市场份额的双增长。这是我的观察与体会。
主持人田大新:通过聆听各位嘉宾的发言,我获得不少启发,总结起来就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希望整个低空经济应用和业务需要形成产业规模,低空经济市场体量需要逐步扩大,这一发展愿景的实现还需要低空技术和产品的体系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只有行业各家都达成统一共识,技术产品形成标准规范,整个低空经济产业以及上下游关联的其他产业才能更健康、更持久发展。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剖析和独到的见解。